文|梦里不知身是客股票配资公司网站官网
编|梦里不知身是客
拿自己年仅一岁的儿子做实验,顾方舟股票配资公司网站官网眼睁睁看着孩子哭泣,却坚定地完成了那颗疫苗的诞生。
他倾注了毕生心血,将所有努力浓缩成一颗小小的糖丸,一生只为这一件大事默默奋斗。
“谢谢您,这真是我吃过最好吃的糖丸。”这句话道出了“糖丸爷爷”顾方舟的非凡之处——他不仅用自己做试验,更让亲生儿子服用,救助了13亿中国人的生命。
半个世纪前的这场抗击病毒的战役,诞生了一个伟大的名字——糖丸爷爷顾方舟。
许多人都吃过这颗看似普通的糖丸,甚至靠它活了下来,却很少有人知道,这颗糖丸的诞生地竟是一个偏僻的山洞。
这颗糖丸背后,究竟经历了怎样的艰辛与努力?
展开剩余89%上世纪四五十年代,脊髓灰质炎在全球肆虐,成为令所有人闻之色变的恶魔病毒,也夺去了无数儿童的生命。
脊髓灰质炎,俗称小儿麻痹症。感染者会出现发热、极度不适,身体剧痛,甚至出现全身瘫痪的症状。
之所以如此可怕,是因为常有“一人感染,全家患病”的惨烈局面。
更严重的是,这种病毒一旦感染,终生无法根治,病症常伴随人直到六七十岁,表现为四肢瘫痪、扭曲变形。
那个年代,脊髓灰质炎成为夺走儿童生命的慢性杀手。
脊髓灰质炎自1916年开始流行,1952年达到最严重的顶峰。据说,美国总统罗斯福也曾感染,经过七年治疗依然无法正常行走。
1928年,美国哈佛大学发明了首个治疗工具——铁肺。
铁肺,顾名思义,是一个重达1200磅的金属机械盒子,包裹着患者的胸部,只露出头颈。
它通过机械装置推动患者胸腔,辅助呼吸,帮助呼吸困难的患者维持生命。
很长一段时间里,铁肺成为唯一的救命工具。
但铁肺既是救命神器,也如牢笼般束缚患者一生。
更糟糕的是,铁肺依赖电力运转,断电时只能靠护士手动操作,断电事故时有发生,患者只能徒劳地尝试呼吸,却无法获得空气。
病患们只能发出弹舌声,等待护士救援,整个医院如同一个充满无助声音的鸡圈。
铁肺虽好,却不是长久之计。
直到1955年,美国率先研制出了脊髓灰质炎疫苗,中国依旧深陷恐惧之中。
这时,一个人走到了时代的前沿,改变了中国的命运。
他就是顾方舟,1926年出生于东方桥镇。母亲坚信桥下有船,便取名“方舟”,寓意生命如方舟般承载着希望。
他的父亲在他四岁时去世,母亲辞去教师职务,投身助产事业,远赴广州,独自撑起家庭。
顾方舟由外婆抚养长大,自幼聪慧,成绩优异,尤其钟爱医学,梦想救死扶伤。
1944年,他考入北京大学医学系,后来赴苏联留学,专攻病毒学。
1951年,他与相识五年的同学结婚,夫妻感情深厚,育有三个孩子。
1955年,小儿麻痹症肆虐,数以万计的七岁以下儿童受害,很多患儿一夜间瘫痪,甚至死亡。
疫苗研发刻不容缓,成为国家紧急任务。
顾方舟肩负重任,开始投身脊髓灰质炎疫苗的研发,立志毕生只做这件事。
顾方舟研制的疫苗分为两类:死疫苗和活疫苗。
死疫苗需要多次补针,初期三针,每针耗费几十元,后续还需追加四针,费用高、耗时长,难以普及。
因此,顾方舟决心开发活疫苗,然而这项任务异常艰难。
刚开始的疫苗研究条件极其艰苦。
新中国刚成立,百废待兴,实验人员无房可住,只能在山洞里开凿洞穴作为基地。
他们像“山顶洞人”般,艰苦奋斗,专注于疫苗攻关。
疫苗研发完成后,首批临床试验需要用真人测试。
顾方舟毫不犹豫地亲自服下第一瓶疫苗液,“我们自己都不敢喝,又怎能让别人喝呢?”
他深知实验风险极大,可能终身瘫痪甚至丧命,但仍义无反顾。
一周后,他的身体毫无异样,成人对疫苗尚有抵抗力,真正的效果还需在儿童身上验证。
当时,他刚满月的儿子成为了最勇敢的“实验者”。
“自己孩子都不敢用,又怎能让别人的孩子用?”同事们也纷纷给自家孩子服用疫苗。
正是这份舍己为人的担当,推动了疫苗研发的重大进展。
给儿子服用疫苗后,顾方舟心中满是担忧,望着纯真的孩子,情绪交织:愧疚、担忧、悲伤,也有坚定的付出与奉献。
1960年,周总理访问缅甸,途经昆明,亲临疫苗生产基地视察。
顾方舟激动地告诉总理,“一旦生产成功,给七岁以下儿童服用,就能消灭脊髓灰质炎。”
周总理听罢,激动地问:“真的?”
顾方舟郑重点头,眼中闪耀自信的光芒,“我们有信心!”
周总理笑着调侃:“那你们不怕失业了?”
顾方舟笑答:“病毒一解决,我们就攻克其他病症。”
两人谈笑间,未来的光明图景已然浮现。
1960年,首批疫苗在全国近11个城市推广,脊髓灰质炎得到了有效控制。
但顾方舟没有停步,他发现液体活疫苗需冷藏,运输不便,且孩子们不愿服用,味道苦涩。
为解决这些问题,他决心将疫苗制成固体糖丸,更方便储存,孩子们也更愿意接受。
最终,他成功了。
糖丸疫苗问世后,脊髓灰质炎发病率大幅下降。
从1949年时每十万人中4.6例,到1993年降至0.046/十万。
这背后,是近40年如一日的艰辛付出。
2020年,中国宣布正式消灭脊髓灰质炎,年近70岁的顾方舟庄重签字。
有人称赞他的功绩,他却谦逊道:“如果能更早研制出疫苗,会救更多孩子,挽救更多家庭。”
顾方舟的儿子回忆,“父母工作忙碌,弟弟大多由我照顾。那次哄弟弟入睡后,我看着《地道战》,突然听到广播喊我名字,原来弟弟醒了,找不到人,医院用广播联系我。父母正忙着实验。”
谈及试疫苗,儿子说,“母亲得知后没责怪父亲,他理解父亲,我也感到骄傲,能参与这份使命。”
以己之幼,医人之幼,用人身试药,虽显残酷,却是医者仁心与大义的体现。
一生心血凝结成一粒糖丸,救助千万儿童,顾方舟,就是那艘载着无数孩童远离病痛的方舟。
发布于:天津市和兴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