初春的清晨,吕文扬站在江南小镇的缫丝厂外元诚,空气中飘荡着淡淡的桑叶清香。这座有着百年历史的老厂配资服务,至今仍保留着最传统的蚕丝被制作工艺。作为丝绸文化研究者,他特意赶在春蚕结茧的季节前来探秘,想要揭开一床顶级蚕丝被背后的秘密。
"吕老师,您来得正好。"厂长老周热情地迎上来,"今天刚好是选茧的日子。"穿过弥漫着蒸汽的车间,吕文扬看见几十名工人围坐在长桌前,面前堆满了刚采收的蚕茧。这些洁白的蚕茧在晨光中泛着珍珠般的光泽,大的如鸽蛋,小的似黄豆,每一颗都形状规整,薄如蝉翼的茧衣上还沾着细小的桑叶碎屑。
"选茧要挑'上三花'。"老周拿起一枚蚕茧对着光展示,"看这茧色均匀、茧形圆满、茧层厚实的才是上品。"吕文扬注意到老师傅的手指在茧子上轻轻摩挲,像是在鉴赏一件艺术品。他学着伸手去摸,却总是分不清优劣,老周笑着说:"这得练十年以上的眼力。"
选茧车间隔壁就是煮茧房。巨大的铁锅里,蚕茧在温水中上下翻滚,散发出淡淡的蛋白质焦香。老师傅手持长竹筷不停搅拌,水面上漂浮着细小的泡沫和杂质。"水温要控制在85度左右,"老周解释道,"太高会破坏丝胶,太低又煮不透。"吕文扬看见有工人用指甲轻轻挑开一枚蚕茧元诚,里面的丝素在水中舒展成透明的细丝,像蛛网般轻盈。
展开剩余55%最神奇的环节莫过于"拉绵"。在采光极好的拉绵房里,六名工人围坐成圈,每人手中握着一把特制的竹制拉绵弓。老周取来几粒煮好的蚕茧,在温水中轻轻剥离出丝头,然后将六根丝线分别固定在工人的拉绵弓上。"要顺着蚕丝的自然走向拉伸。"随着老周的口令,工人们同时发力,原本松散的蚕丝渐渐延展成一张薄如蝉翼的丝胎。吕文扬数了数,这样反复叠加需要拉制二十多层才能达到标准厚度。
"现在的年轻人总以为蚕丝被是机器做的。"老周抚摸着刚制成的丝胎感叹道。他告诉吕文扬,真正的手工蚕丝被要经过"九拉九晒"的工序。晒丝胎时还要讲究时辰,要在午后的阳光下暴晒两小时,既能杀菌又能保持丝胎的蓬松度。说话间,有工人来报告新晒好的丝胎已经准备就绪。
最后一道工序是"定位"。老师傅将晒好的丝胎平铺在木板上,用特制的纱布仔细包边。吕文扬注意到,真正的蚕丝被是不需要绗缝的,这样才能保证蚕丝的自然蓬松。"你看这丝胎,"老周捏起一角轻轻抖动,"好的蚕丝被应该像云朵一样柔软,却又不会结块变形。"
离开时,老周送了吕文扬一小片蚕丝样本。在回程的车上,他将这片轻如鸿毛的蚕丝放在掌心,阳光透过车窗照在上面,能清晰地看见蚕丝表面细密的螺旋结构。他忽然明白元诚,一床看似简单的蚕丝被,背后凝聚着多少代匠人的智慧与心血。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,还有多少人愿意花费三个月的时间,只为做好一床被子呢?
回到城市后,吕文扬将那片蚕丝样本夹在笔记本里。每当夜深人静时,他总会想起老周说的话:"好蚕丝是有灵性的,它记得每一缕春风,每一片桑叶,还有制作者的心意。"或许这就是传统手工艺的魅力所在——它不仅仅是一件商品,更是一段活着的历史配资服务,一种正在消失的生活美学。
发布于:湖南省和兴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